武将协同作战的核心在于合理搭配兵种、技能与属性互补。一支标准部队由三名武将组成,其中主将的生存至关重要,因为战斗胜负判定以主将是否阵亡为准。战斗持续最多8回合,若未分胜负则进入平局状态,伤兵无法恢复,需选择继续作战或回城补给。协同作战的首要原则是根据武将相性、兵种克制关系及技能联动性进行组合,例如高攻防武将搭配辅助型武将可最大化团队效益。

兵种适性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,适性等级从C到S分别对应70%至120%的属性发挥。例如三名S级弓兵适性武将在面对枪兵时会因克制关系获得显著优势,但若遭遇骑兵则可能陷入被动。士气系统同样关键,低于100士气会降低伤害输出,远距离行军需提前停留恢复士气。战斗中技能触发顺序由武将速度属性决定,速度快的武将可优先发动主动战法或普通攻击,因此调整速度属性能实现控制、增益、输出的战术链。

拥有群体伤害技能的武将可与施加灼烧效果的谋士配合,形成持续伤害叠加;而携带治疗或护盾技能的辅助型武将则能保障核心输出的生存。被动战法和指挥战法在准备回合生效,这类技能通常提供全局增益或减益效果,需优先配置。部分战法存在冲突机制,例如同类增益效果无法叠加,因此需避免重复配置。

主将通常选择生存能力强或具备关键技能的武将,例如曹操的士气提升或关羽的单挑能力;副将则根据战场需求灵活调整,如搭配周瑜的范围火攻或吕布的高爆发输出。部队整体需平衡攻防能力,过度偏向单一属性易被针对性克制。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武将组合和技能配置,是应对复杂战局的核心技巧。
协同作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1+1+1>3的效果。通过反复研究战报分析伤害来源、技能触发率及兵力损耗,可逐步优化阵容缺陷。武将等级、战法熟练度及城建科技加成等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协同效果,需长期投入资源培养。武将协同并非固定模板,而是需要结合战场形势、资源储备和对手策略不断演进的动态体系。